注册中国公司,注册中外合资公司,注册外商独资公司,注册内资公司
其他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上海国...
建设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的国...
观察 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
承载战略使命:历史选择了上...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危"...
观察 陆家嘴要站在华尔街肩...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已经站在新...
上海浦东率先“开闸”境外股...

外商投资注册中国公司 外商机构中国代办处注册 << 返回首页 联系深蓝集团

 

其他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危""机"观:5挑战和3机遇
 作者:深蓝顾问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经国务院原则通过后,各界人士纷纷热议在当前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各种路径。本报继续约请关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府官员、金融业界人士及专家等,就此问题建言献策。

“沙盘推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银监局局长 阎庆民

    六大思考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还是相反?

    金融危机的到来,在对虚拟经济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带来了实质性的影响。

    当前去杠杆化的过程中,如何把握好虚拟经济可能过度收缩而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影响。

    【消费与储蓄的关系】

    储蓄本身并非坏事,储蓄资金是投资和银行流动性的根本保障。但压抑其他支出的过度储蓄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利。

    从金融危机可以看出,过度消费同样有损经济的正常发展。中国人固有的“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

    金融机构应该负责任地引导社会公众进行金融投资和消费。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创新仍然是金融业发展的灵魂和活力,要按“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原则开展金融产品的创新。

    创新不仅需要在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上,在金融监管上也存在创新的需要。比如法律的适用问题、监管政策的调整和更新。

    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基本工具和载体。证券化的发展涉及到包括资本市场、信用评级、法律咨询等一系列制度安排和金融市场主体。加上目前证券化发展中过度复杂化的倾向,监管部门应有清醒的认识并应对之。

    【市场纪律与政府管制的关系】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不应改变,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市场机制而不是否定其作用,应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

    “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的缺点在此轮危机中暴露无疑,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对稳定经济发展来说缺一不可。特别是在公司治理这一问题上,可以看出只靠市场纪律是远远不够的。

    在包括FSA(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及美联储纷纷表态承认监管失误的背景下,政府如何形成更有效率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框架,加强包括财政部、央行及监管当局等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是下一步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关系】

    以花旗集团为代表的“金融百货公司”近来相继拆分了保险、投资银行、证券等非商业银行业务,使得一度被认为是趋势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模式受到挑战。

    就其本身来说,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两者没有好坏之分。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说到底是一个如何进行风险管理的问题,即如何有效设立风险之间的“隔离墙”,如何评定不同业务之间的绩效,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如何科学地管理不同业务之间的杆杠率。

    就中国的情况看,一是缺乏较成熟的公司治理经验,二是中国间接融资占绝对主导的融资模式,三是包括不同部门潜在利益冲突等混业经营固有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在当前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客观环境下,分业经营模式相较混业经营模式更加适合。

    【金融主权和全球监管的关系】

    建立全球性的监管框架是此次危机后最强烈的呼声之一。

    全球性监管框架的建立必然带来一国金融监管权利的部分让渡,进而关系到一国的金融主权问题,如何进行平衡,需要政治智慧。

    从美国来说,巨大的“铸币税”利益使其难于主动出让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建立一个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任重而道远。

五大挑战

    ●经济下滑必将对中国金融业产生较大影响。这将对银行资产质量、风险管理等方面带来较大的压力。

    ●可能出现对金融创新不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这或会减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节奏和步伐。

    ●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的发展速度可能放缓。

    ●当前美国货币当局采取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应对其国内的金融经济危机,这必然会对美元信用造成影响。中国正在加快人民币作为区域货币的试点工作,人民币汇率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我国的金融监管当局总体来说在经验、手段及人才方面相对于欧美成熟市场经济体还有不小差距。金融危机显示,即使成熟市场经济体的金融监管体系也有很多不足,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有效性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大机遇

    ●以全球最具增长性的经济体为依托,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从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过分脱离实体经济而强调虚拟经济是行不通的。上海与国外诸多竞争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相比,具有中国强力实体经济支撑是其重要优势之一。

    中国的经济增长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加突出,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龙头,对全球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国家4万亿元投资带来的产业升级机会,将会加快上海产业升级的速度,带动上海经济新一轮的发展。

    ●具有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商业环境的建设上较有竞争力。

    上海市即将出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相关条例。

    “陆家嘴金融城”现在已有一定的基础和知名度。

    上海具有较为悠久的金融传统,上世纪30年代就是远东的金融中心。

    ●包括欧美及新兴市场在内多个地方受金融危机影响巨大,给了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较好的外部环境。

    美英自顾不暇,是上海争取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好机会。

    金融危机后,原有金融中心的“人才过剩”是上海吸引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对于完善金融中介组织也会大有帮助。

    金融危机后对于监管体制的反思,将会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如何处理监管机构的协调关系、加强杠杆化的监管以及增加监管透明度等问题提供帮助和借鉴。

    目标设定

    上海市政府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以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争取金融先行先试和营造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一个核心,两个重点”),增强上海金融中心服务全国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金融危机后最大的机遇在于中国相对其他国家更加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以及更多可供选择的高级金融人才,因此,整体上说,现在是“危中有机”,机遇大于挑战的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工作将会大有可为。

    目前情况下,上海可以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阶段,短期目标应以强调先行先试和营造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长期目标则应该更注重建立有效的市场体系,从制度上保证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短期目标:

    先行先试。在上海先行先试人民币国际化工作,为人民币的最终完全可自由兑换累积经验。同时,可以在法律适用、仲裁等方面进行尝试。

    提高金融机构能级。进一步完善包括土地使用、税收、户籍、入学等在内的商业环境,吸引更多高能级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完善上海现有的金融体系。

    人才引进。利用难得机遇,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吸纳和储备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核心因素之一——人才。

    长期目标:

    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一方面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为金融发展提供基础,另一方面应提高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在上海整个经济体系中的比重。

    形成完整的金融产业链。注重包括评级机构、航运服务、法律、咨询等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力争早日形成相对完整的金融产业链。

    建立先进的监管体系。各监管机构应合理审视自己的监管底线,提高监管透明度,在审慎原则下建立最终以风险为本的监管框架,使金融机构起到支持和引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作用。

加强四项基础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

    3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出席第七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暨2009第二届中国金融人才战略高峰论坛。他在开幕致辞时表示,即将召开的伦敦G20高峰论坛,将是改造全球旧金融秩序与建立新金融体系的平台,中国有更多的机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推动建立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有利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国际金融体系。他认为,未来我国实施国际金融中心战略应当特别重视四项建设:加强国际金融中心领导力与执行力建设;加强地方立法建设;加强道德建设;加强金融人才培育之道的探索。

    蒋正华指出,首先,我们应当加强在危机中做好国际金融中心工作的领导力发展,切实把握机遇,做好金融风险市场建设,以及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互动建设。最近国务院已同意关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的配套政策,这是一个极好的机遇。应增强机遇感与使命感趁势而上,排除困难,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得更好。

    其次,应当加强地方立法,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政策环境与服务环境。2009年2月23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草案)》。同时上海市政府公布的2009年22项重点工作中,把“大力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上海正以破竹之势在危中求机,抢抓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机遇。

    再次,加强道德建设。蒋正华认为,自律是道德建设的基础,金融从业人员的自律是控制风险的基础。中国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吸取这次全世界的教训,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金融道德和金融文化。

    最后,加强金融人才培育之道的探索。蒋正华表示,在金融人才教育,尤其是金融人才培养方面,我们应对美国商学院培育金融人才的模式进行反思,加强经验总结,从而加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建设,培养真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金融人才。(记者 张竞怡)

新起点 新要求

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

    “国家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正式出台,将会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框架和具体路径具体化,这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越来越清晰,方向、路径、原则内容也将越来越完整。”3月27日,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屠光绍在“第七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暨2009第二届中国金融人才战略高峰论坛”上表达了上述看法。

    他指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以下几个因素构成了这个新起点:

    首先,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的影响和地位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必然要求与经济实力相适应的金融体系的发展,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实际上是这一要求的反映。

    其次,虽然目前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但人民币的地位跟30年前相比有很大的提高,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币的国际地位还会进一步提高。这一大背景说明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必须要反映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变化进程。

    再次,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以及上海的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转型时期,中国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中国下一步能够保持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量。在这个过程当中,金融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金融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也能从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上反映出来。上海走在中国经济的最前沿,上海经济结构必将率先调整,这也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站在了新的起点。

    最后,从国际环节来看,当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中央在这个时候提出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这已经不是一般地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不是一般地来谈上海怎么建国际金融中心,而是赋予了它新的使命,新的内容。

    此外,3月27日,线材和螺纹钢期货合约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交易。屠光绍指出,钢材期货的上市既是落实国务院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具体体现,也是落实近期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关指导意见的具体体现。

在人民币产品上下功夫

上海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

    3月27日,在第七届国际金融中心研讨会暨2009第二届中国金融人才战略高峰论坛上,上海市银监局副局长张光平在谈到危机下如何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问题时表示,上海需要在人民币产品上下功夫,上海必须成为各类人民币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的中心。

    “金融业就是一种服务。真正的服务,真正竞争能力的提升最终要体现在产品和服务上。”张光平说。

    危机爆发后,有一种观点认为,金融危机中美国金融机构新产品、新业务推过头了,还好中国没做那么多,所以还比较安全,这些中国就不要做了。张光平指出:“这种观点有偏颇,中国的现实情况是连最基本的东西还没有启动,或者还做不到。”而真正要体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国际市场上常有的产品我们要有,流动性也要有。

    国内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产品从无到有,慢慢健全。经过四五年的发展,我国银行间市场的很多产品也已经从无到有,如债券远期交易、外汇市场的远期结售汇、利率互换。但是2006年至2007年,这些产品中没有一个达到全球份额的0.1%,远远落后于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例6.2%。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落脚点是产品的丰富程度,市场的健全程度不光体现在产品和市场的推出上,还要把它们做活。

    就拿最近几年做得很活跃的新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来说,国内银行理财产品80%是储蓄存款、储蓄变形,而外资银行80%以上是挂钩产品。张光平指出:“这种差距表明我们的产品设计、产品定价、风险管控跟不上。”

    据上海银监局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上海各商业银行全年实现账面利润738.85亿元,同比增长37.85%。从近年情况看,存贷款等传统生息业务收入依然是各家银行的利润主要来源。虽然2008年上海市商业银行非利息业务收入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贡献大幅提高,但中资银行仍是在传统业务中占据优势,而在创新业务中,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占绝对优势,外资银行衍生产品交易业务收益占全市的99.81%。

    张光平表示,“必须把我们该补的课都补上,业务创新、风险管控的课程都要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凭侥幸是不可能的,再过10年,上海可能在国际市场外币产品方面仍起不到主导作用,但人民币产品不能再等10年,上海必须成为各类人民币传统产品和新型产品的中心。”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人民币创新产品的紧迫性已经体现出来。据张光平透露,上海银监局在鼓励金融创新方面努力做到“先行先试”,将在今年适当时候公布上海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考核指标,进一步发挥政府作用,扎实提升竞争力空间。

全球金融中心七大新趋势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 陆红军

    【多元化趋势】

    新兴市场尤其是金砖四国创建金融中心将逐步得到认同与准入空间。

    中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将在更宽更深的国际关系与全球化制度安排上得到世界的认同与协作。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稳步赢得与国力相适应的主导权;中国将依托上海浦东新区等综合改革配套试验,成为全球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成功经验的提供者。由于油价下跌、外资撤离、经济失衡,俄罗斯建立世界金融中心的底气将下调;巴西将成为少数几个避免衰退的国家之一;印度由于货币贬值和股市下挫,孟买金融中心的雄心受到重创。

    【对称性合作趋势】

    目前,欧美国家与新兴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安全预警和联合干预机制,尤其在定价与评级机制上缺乏透明度与公正性。未来G20峰会及国际机构、各国政府将高度重视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的信息对接,特别是跨金融中心的合作安全与金融安全,这种对称性合作将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经济三大经济体系中得到充实与加强。

    【金融监管跨中心趋势】

    全球金融监管的跨中心趋势,是本次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特别关注的热点。从历史上看,金融中心之间往往是合作大于监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达国家尤其是发达金融中心的功能越来越全球化,但对该国金融中心要素市场的监管,都以主权国家为主,导致日益拓展的主权国家与收缩的跨国监管之间形成瓶颈。这使超主权监管的思路成为全球的集体思考,最终形成跨金融中心的监管趋势。

    【美国成新一轮治理聚焦点】

    目前,美国大型投行与全能型商业银行都已遭重创。今后美国金融体系的“国家队”是谁?核心支柱行业及商业模式将如何变化?这些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危机后,美联储的功能会得到加强,成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的“老娘舅”。

    【欧洲输出最严格监管准则】

    在经历金融海啸后,伦敦已取代纽约登上金融中心首席位置。自上世纪以来,法德与英美之间在金融体系的矛盾始终没停止过,核心是金融中心支配权与全球金融体系控制权之争。当前,欧洲坚持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化的确是符合历史趋势的举措。

    【实体化趋势】

    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科技中心更加紧密结合的趋势已显现,平衡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成为金融中心的主旋律。在经历了过度创新的大灾难后,世界金融已回归理性,更加注重与实体经济的合理关系。各国金融中心将大力发展制造业,调整金融业,开发高科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同时进入中国经济改革与振兴的主平台,已成为这一趋势的先行者。

    【人民币及其新产品热销】

    整个进程中,人民币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热销化趋势必然出现。可以预见,随着人民币及其新产品的拓展,全球金融中心的人民币交易、结算的网络必将形成。上海将快速成为人民币新产品研发中心和清算交易中心,香港将成为人民币的离岸中心,纽约和伦敦等成为人民币在北美和欧洲的交易中心,世界主要的证券交易所都会出现人民币交易的股票与债券等产品。在国际投资与贸易融资中,人民币在各交易中心的清算、交易、结算及其衍生品的拓展将形成新版图。

 

 

 

 

 

 

 


上海深蓝
上海市黄浦区广东路500号世界贸易大厦24楼2401~2402
服务电话:+86 021-6226 0383 +86 021-6226 0319
QQ在线咨询1270032711 QQ在线咨询1253187189 QQ在线咨询1144679300
msn:dbsh_sales0901@hotmail.comCONSULTANT msn:dbsh_manager@hotmail.comCONSULTANT
深圳深蓝
罗湖区人民南路2008号嘉里中心720室
服务电话:+86 755-2502 9382 +86 755-2502 9383
QQ在线咨询616487909QQ在线咨询316046710QQ在线咨询452367089QQ在线咨询865143269
QQ在线咨询736833671  
msn:wulihuayes@live.cnCONSULTANT msn:reacher2007@hotmail.comCONSULTANT msn:clarieyeung@hotmail.comCONSULTANT  
   
香港深蓝
上环永乐街148号南和行大厦1905室
服务电话:00852-2568 9333
QQ在线咨询373123270QQ在线咨询529328596 

| 深蓝国际集团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2008-2009 粤ICP备10067227号
友情链接:香港公司注册|注册香港公司|英国公司注册|BVI公司注册